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庆晓.“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破解[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3-22+27.
[2]齐岳,吕良,罗锐.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2):66-74.
[3]齐勇,王崇臣.科教融合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Z1):133-6.
[4]周光礼,周详,秦惠民,等.科教融合 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1-16.
[5]成洪波.论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145.
[6]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2-34.
[7]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43-50.
[8]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0(3):1-3.
[9]李茂国,周红坊,朱正伟.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62.
[10]马海泉,薛娇.教科文融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赵沁平教授访谈[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8-11.
[11]李亚青.基于“双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金融教育研究,2022(2):74-80.
[12]费威,耿雨彤.科教融合、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研讨式教学的关系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6(23):8-9.
[13]施林淼,刘贵松.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融合的方式、问题及对策——以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3):31-35.
[14]周光礼,黄露.为什么学生不欢迎先进的教学理念?——基于科教融合改革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48-56.
[15]刘继安,盛晓光.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26-30.
[16]周湘林,杜梦琦.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47-51.
[17]刘柏岩,任增元,孙莉.重构科教融合下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9(8):50-53.
[18]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
[19]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6+10.
[20]史静寰,陈乐.构建“本研一体”“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3-26.
[21]杜金岷,晏景瑞,曾林.“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2(4):74-80.
[22]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62-65.
[23]马琼.地方高水平大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24]甘秋玲,白新文,刘坚,等.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57-70.
[25]周光礼.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逻辑——基于C9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2):15-22.
[26]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7-32.
[27]谢懿,王静,冉戎.科教融合视角下“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7):135-6.
[28]王嘉铭,白逸仙.培养一流人才:以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3):109-115.
[29]李玉菊,朱俞青.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创新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4-131.
[30]李建春,刘辛夷.科教融合:缘起、问题与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3):1-4+83.
[31]尹志超,刘玉兰.比较视野中世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经验与中国寻思——基于金融类人才培养特征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21(3):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