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卢新海,陈丹玲,匡兵.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效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8(9):66-73.
[2]马涛.产业规划: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及其经济机理分析——基于土地空间特性的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5-80+88.
[3]Chen S,Golley J.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J].Energy Economics,2014(44):89-98.
[4]Elsadig M.A.Green TFP Intensity Impact on Sustainable East Asian Productivity Growth[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12(1):67-78.
[5]Fare R,Grosskopf S,Carl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7):1055-1066.
[6]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7]钟成林,周峰,邓新.农村土地确权强度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30省份“第二轮土地确权”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9(3):3-14.
[8]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评估及其提升方略[J].改革,2018(7):116-126.
[9]龙开胜,李敏.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J].浙江国土资源,2018(11):33-34.
[10]李璐,董捷,张俊峰.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形成机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8):1665-1675.
[11]胡碧霞,李菁,匡兵.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的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12):183-189.
[12]聂雷,郭忠兴,刘秀丽.土地利用结构和价格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9(7):30-36.
[13]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96.
[14]汤放华,吴平,周亮.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8(2):59-65.
[15]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16]韩峰,赖明勇.市场邻近、技术外溢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世界经济,2016(1):123-151.
[17]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204-205.
[18]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4):82-100.
[19]Saavedra Y M B,Iritani D R,Pavan A L R,et al.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to circular econom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1514-1522.
[20]赵丹丹,胡业翠.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6(11):2105-2115.
[21]阎世平,陆善勇,李欣广,等.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0(7):152-156.
[22]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等.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4(11):78-84+95.
[23]谢贤君.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地级市经验数据研究[J].财贸研究,2019(6):36-46.
[24]丁成日,李智,何莲娜,等.城市经济产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利用非调查方法估计[J].城市规划,2018(6):9-14+22.
[25]周征帆,黄小勇.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演化的路径研究:以南昌县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4(4):67-74.
[26]吴永娇,郑建明,李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动态关系研究——以广西柳州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2):492-499.
[27]聂雷,邵子南.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3):434-440.
[28]杨忍,王洋,徐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0):53-58.
[29]陈坤秋,王良健,屠爽爽,等.效率与协调: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证据[J].经济地理,2019(3):37-47.
[30]张雯熹,吴群,王博,等.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多维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1):100-110.
[31]刘永旺,马晓钰,杨瑞瑞.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交互影响关系——基于面板协整和PECM模型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9(3):90-101.
[32]王庭东.东亚产业链重构影响因素辨析: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J].经济学家,2013(7):86-94.
[33]卢新海,陈丹玲,匡兵.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设计及区域差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7):102-110.
[34]陈莉,李姣姣,肖曙露.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16(7):1651-1660.
[35]陈旭,李典,张利华,等.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荆州港吞吐量预测[J].水运工程,2020(3):38-42.
[36]杨友才,王希,孙亚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TFP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基于面板数据的PVAR研究[J].管理评论,2019(6):36-48
[37]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10):1805-1817.
[38]陈海燕.共同因子结构下非平稳面板数据检验的一致性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460-472.
[39]刘舜佳.国际贸易、FDI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基于1952~2006年面板数据的DEA和协整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28-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