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海华.尺度重组视角下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探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2):1-7.
[2]郝寿义,曹清峰.国家级新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再论国家级新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7.
[3]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5-55.
[4]吴庭禄,李莉,陈珍启,等.内陆开放背景下重庆主城区空间重构及其驱动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36-45.
[5]晁恒,马学广,李贵才.尺度重构视角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策略——基于国家级新区的探讨[J].经济地理,2015,35(5):1-8.
[6]杨文彬.论雄安新区与京津冀政府间关系的重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6):72-78.
[7]朱宝树.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重构[J].人口研究,2002(6):47-54.
[8]周桂荣,杜凯.关于重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59-61.
[9]王佃利,于棋,王庆歌.尺度重构视角下国家级新区发展的行政逻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8):41-47.
[10]叶丽.重庆市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评价与重构[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11]王军旗.关于“城归”重构农村人力资源新结构的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2017(22):37.
[12]黄俏.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力资本重构[J].经济研究,2005(5):47-49.
[13]刘忠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政府人才治理:内涵、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7):78-83.
[14]邱志强.从政府管理到协同治理:人才管理改革探索研究——基于苏南实践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6(1):267-272.
[15]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6]Hock D W.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M].San Francisco:Locus Publishing Company,1999:23.
[17]Manson S,O’Sullivan D.Complexity theory in the study of space and place[J].Environmentand Planning A,2006,38(4):677-692.
[18]裴玲玲.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8,36(5):813-824.
[19]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