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杰,郑文平.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J].经济研究,2017,52(3):151-165.
[2]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2):76-88.
[3]符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3):56-59.
[4]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5(6):76-81+88+172.
[5]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6]Yang S,Bai Y,Wang S,et al.Evalu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during 2000–2009[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0(C):585-594.
[7]王玉燕,林汉川,吕臣.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65-77.
[8]张晓芹,王宇.发达中小城市新型制造业综合评价与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9):55-60.
[9]黄昶生,张旭宇.山东省制造业评价及转型升级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24-29.
[10]何宁,夏友富.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9):68-76.
[11]王静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9):186-188.
[12]龚三乐.全球价值链内企业升级绩效、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东莞IT产业集群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7):178-181.
[13]赵昌文,许召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13(4):8-15+58.
[14]唐辉亮,姚玉婷.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转型升级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沪市5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16(10):102-105.
[15]宫俊涛,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4):97-109+130.
[16]孙元元,张建清.中国制造业省际间资源配置效率演化:二元边际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5,50(10):89-103.
[17]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2):61-74.
[18]岳意定,谢伟峰.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测度[J].系统工程,2014,32(2):132-137.
[19]曹鹏.中国制造业新型化评价研究——基于28个细分产业的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9-44.
[20]樊慧玲.中国制造业集群质量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微笑曲线”的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1):5-8.
[21]钟锦文,刘晓婷.经济新常态下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绿色化改造[J].金融教育研究,2017,30(1):31-37.
[22]李树生,张亮.制造业低碳升级路径选择及基于ANP模型的升级效果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3(3):111-113.
[23]邢苗,张建刚.五大发展理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J].中国市场,2017(32):16-21.
[24]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6):75-86.
[25]岳鸿飞,徐颖,周静.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创新贡献测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8(4):52-61.
[26]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7]孔伟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9):120-131.
[28]胡迟.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新成效的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