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帅,罗士轩,温铁军.空间资源再定价与重构新型集体经济[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3):110-118.
[2]朱冬亮.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制度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20(7):123-144+207.
[3]Coase,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10):1-44.
[4]Lin,Justin Yifu.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1990(11):1-12.
[5]韩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3-5.
[6]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3):178-189+219-220.
[7]钱颖一.激励与约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3-5.
[8]潘士远,金戈.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文汇,2008(1):64-76.
[9]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10]林毅夫,蔡昉,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4(6):1-12.
[11]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12]孔祥智,程漱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及其绩效的经济分析[J].教学与研究,1997(10):23-28+62-63.
[13]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73-82.
[14]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22.
[15]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经济学家,2003(3):54-59.
[16]韩俊.土地政策: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J].调研世界,1998(5):3-5.
[17]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63-77.
[18]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研究,2004(1):112-119.
[19]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94.
[20]陈纪平.组织视角的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6):40-46.
[21]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51-58.
[22]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4-113.
[23]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206.
[24]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2003(2):83-91+94.
[25]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76-87.
[26]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2):30-37.
[27]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下)[J].读书,2006(3):72-80.
[28]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205-206.
[29]韩长赋.土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6(3):19-23.
[30]张力,郑志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再分离的法制构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1):79-92+111-112.
[31]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7):145-163+208-209.
[32]陈胜祥,文志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学术史回顾与展望[J].金融教育研究,2018(6):3-13.
[33]高圣平.论农村土地权利结构的重构——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为中心[J].法学,2018(2):12-24.
[34]蔡立东,姜楠.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实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7(5):102-122+207.
[35]张曙光,程炼.复杂产权论和有效产权论——中国地权变迁的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2(4):1219-1238.
[36]冀县卿,钱忠好.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40年——变迁分析及其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9(1):17-24.
[37]洪银兴,王荣.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J].管理世界,2019(10):113-119+220.
[38]王曙光,王丹莉.农村土地改革、土地资本化与农村金融发展[J].新视野,2014(4):42-45.
[39]陈朝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功能作用、权能划分与制度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4):135-141.
[40]汪险生,郭忠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两权分离及运行机理——基于对江苏新沂市与宁夏同心县的考察[J].经济学家,2014(4):49-60.
[41]张龙耀,杨军.农地抵押和农户信贷可获得性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1):60-64.
[42]黄惠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分析——基于江苏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3):48-57.
[43]李韬,罗剑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5(7):54-70.
[44]兰庆高,惠献波,于丽红,王春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信贷员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7):78-84+112.
[45]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3-5.
[46]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12-14.
[47]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19-23.
[48]李似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J].管理世界,2010(1):74-86.
[49]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68-72
[50]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J].管理世界,2007(3):73-80.
[51]张瑞怀.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及金融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9(15):77-78.
[52]李启宇,张文秀.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成渝地区42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5):47-54.
[53]王萍,郭晓鸣.农地流转与农户金融需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82.
[54]毛政,兰勇,周孟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改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14.
[55]Feder Gershon.The relation between farm size and farm productivity:The role of family labor,supervis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J].Economics,1985(2):297-313.
[56]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57]戴建国.从佃户到田面主:宋代土地产权形态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3):161-180+207-208.
[58]聂鑫.传统中国的土地产权分立制度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9):83-88+127-128.
[59]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法学,2002(2):65-73.
[60]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10-24.
[61]龙登高,温方方,邱永志.典田的性质与权益——基于清代与宋代的比较研究[J].历史研究,2016(5):54-70+191.
[62]孙超,刘爱玉.地权、阶级与市场——明清“一田二主”土地制度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7(5):70-76.
[63]柴荣.明清时期“田皮权”属性法理研究——以民法用益物权为解释工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0-98.
[64]夏玉莲,匡远配,曾福生.农地流转、区域差异与效率协调[J].经济学家,2016(3):87-95.
[65]郭贯成,侯嘉慧,丁琳琳.农地流转现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7):563-566.
[66]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6+110.
[67]普蓂喆,郑风田.初始禀赋、土地依赖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分析——基于23省5165个农户样本的实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2-50.
[68]黄利民,刘成武,定光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湖北省平原和丘陵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948-6951.
[69]冒佩华,徐骥.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J].管理世界,2015(5):63-74+88.
[70]黄利民,刘成武,定光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湖北省平原和丘陵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6948-6951.
[71]公茂刚,王学真,李彩月.“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9(1):92-101.
[72]杨遂全,韩作轩,涂开均.“三权分置”下的农地流转主体:激励约束、利益冲突与行动策略[J].农村经济,2020(1):16-23.
[73]张远索,向小倩,邓思宇,等.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路径及保障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6):89-91.
[74]陈义媛.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化解策略——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动员[J].中国农村经济,2019(8):128-144.
[75]孔祥智等.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6]龙登高.地权交易与生产要素组合:1650—1950[J].经济研究,2009(2):146-156.